(1)土壤和地下水中DNAPL污染成因
一般將密度大于1.01g·cm-3且在水中溶解度小于20g·L-1 的有機污染物稱為DNAPLs。通常DNAPLs發(fā)生泄漏后,會在重力作用下遷移進入土壤及地下水。若泄漏量較大,DNAPLs可以穿過整個非飽和帶到達飽和帶,在遷移途中亦會殘留在非飽和帶土壤中。到達飽和帶的DNAPLs會緩慢溶解于地下水并隨地下水流動而形成污染羽。由于密度比水大,DNAPLs在飽和帶中可繼續(xù)向下遷移,但速度放緩,直至到達含水層底部。含水層底部的DNAPLs較難發(fā)生垂向遷移,積聚后會向周邊擴散。隔水層表面“走勢”對DNAPLs的遷移與分布至關(guān)重要。對于被DNAPLs長期污染的地塊,污染源及污染羽中弱透水介質(zhì)內(nèi)也會富集一定數(shù)量的DNAPLs。當?shù)叵滤腥芙庀郉NAPLs濃度下降時,這些富集DNAPLs的弱透水介質(zhì)會不斷通過反滲透作用向地下水中釋放污染物。
(2)DNAPL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遷移特點
DNAPLs進入地下環(huán)境后的行為主要包括遷移、相間分配(液相、吸附相、氣相)及自然降解3個方面。由于其密度大于水,DNAPLs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發(fā)生以垂向向下為主的遷移。在遷移過程中,DNAPLs會通過溶解進入液相和揮發(fā)進入氣相而形成污染羽,污染范圍顯著擴大。對于未經(jīng)人為調(diào)控的DNAPLs污染地塊,DNAPLs的自然降解速度非常緩慢(如PCBs的半衰期約為40a)。在實際案例中,準確掌握污染地塊的DNAPLs分布特征有助于降低修復成本,提高修復手段的針對性,對修復方案的制定至關(guān)重要。
土壤和地下水中DNAPL的運移